别让盲盒食品“变了果博·(中国)官方网站-综合赛事平台味儿”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5-10
 果博不知道早餐吃什么,就来个“剩菜盲盒”!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拼抢“剩菜盲盒”,这种盲盒里面并非剩菜,而是商家将还在保质期内的余量食物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盲盒形式低价出售。价格超低、满足猎奇心理、给生活增添乐趣,“剩菜盲盒”俘获了一些年轻人,但也遭到了安全无保障、品种有限等吐槽。  “剩菜盲盒”近一年来在年轻人中逐渐走红,在小红书、豆瓣等社交平台搜索“剩菜盲盒”,话题帖子上千个,其中包括

  果博不知道早餐吃什么,就来个“剩菜盲盒”!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拼抢“剩菜盲盒”,这种盲盒里面并非剩菜,而是商家将还在保质期内的余量食物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盲盒形式低价出售。价格超低、满足猎奇心理、给生活增添乐趣,“剩菜盲盒”俘获了一些年轻人,但也遭到了安全无保障、品种有限等吐槽。

  “剩菜盲盒”近一年来在年轻人中逐渐走红,在小红书、豆瓣等社交平台搜索“剩菜盲盒”,话题帖子上千个,其中包括经验分享、攻略、吐槽等各式各样的体验帖。95后的上班族王辉就是一位“剩菜盲盒”常客,在他分享的经验帖中,不少点赞都超过200,可谓经验丰富。

  “去年年底公司同事推荐给我,到现在我已经下单30多次,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随机性。”王辉说。“剩菜盲盒”主要分为面包、奶制品、轻食、寿司、卤味等几种,都是大家经常吃的。王辉买到的第一个盲盒是一款19.9元的面包组合。“两个大牛角包,瞬间感觉赚到了,原价40多元,至今仍记得刚打开时的那种惊喜感。”从那以后,他逐步增加购买频率,类别也从一开始的面包扩展到寿司、蛋糕等,慢慢地,隔三差五点个“剩菜盲盒”成了习惯。

  王辉告诉记者,这种盲盒数量不多,一家店通常一次只出三到五份,虽不至于“秒没”,但也要靠抢。比如小程序显示上午10点10分上架,他会提前定好闹钟,等着开抢。“抢的过程挺刺激,一旦抢到了会很开心。从那一刻起就会期待开盲盒的瞬间:里面有我没吃过的新品吗?有我喜欢的蛋黄酥吗?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了很多乐趣。”王辉说。每次抢到超值的“剩菜盲盒”,王辉都愿意发帖分享一下。评论中,不少网友表示:“今天的小确幸是盲盒给的。”“楼主把运气分给我一点吧。”

  对于内向的王辉来说,这种交流不失为一种社交方式。在品尝廉价美食之余,和同龄人分享经验、晒出好运,让他心里十分满足。

  不仅如此,王辉觉得,“剩菜盲盒”一定程度上治好了他的“选择困难症”,节省了时间成本。“各种面包让我选十分钟,我也选不出来,但是盲盒替我选择了,还能给我惊喜,一举两得。”他笑着说。

  在“剩菜盲盒”拥趸中,既有王辉这样期待新奇感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看重实惠的价格。套用当下的网络语言就是:不是面包买不起,而是盲盒更有性价比。90后的沈宁就是其中代表。

  今年春节后,沈宁入职了新单位。随之而来的就是搬家、租房,适应新的通勤路线。粗略一算,生活成本增加了2000多元,她不得不精打细算起来。一次,她看到合租的室友拎回来一大袋面包,细问才知道这就是流行的“剩菜盲盒”。“我记得里面有一个完整的吐司、毛毛虫面包和一个司康,一共才花了17.9元。”看着价值几十元的面包如此便宜,沈宁也加入了盲盒大军。对她来说,买“剩菜盲盒”是为了省钱。“我主要买的就是面包盲盒,作为早餐能吃饱就可以,对于花样和口味倒是没有太在意。”沈宁说。

  她表示,由于“剩菜盲盒”多为定时线下自提,她每次下单成功后也会定个闹钟,或者在手机备忘录里写明,防止因为工作忙而忘了取单。“有一次就忘记了,晚了半个小时。虽然店铺没关门,可是当天的面包已经都处理了,没法再装一盒。这个盲盒算是白花钱了,损失只能自己承担。”她说。

  为此,每次下单时,她都会计算店铺的距离、所需时间和取单时间段。慢慢地,她基本放弃了需要白天取单的盲盒,专攻晚上九十点钟这个时间段的盲盒。“这样不仅避免遭受损失,而且有时候赶上闭店前取,店员还会把剩余的面包都装进盲盒,比其他时间段取到的量都大,性价比更高。”沈宁说。

  她发现,相比于猎奇,看重“剩菜盲盒”便宜实惠的人群更多,其中不乏刚刚毕业或者在高校就读的学生。“这种盲盒百搭,能满足大家的不同需求,应该继续推广,我也会继续购买。”她表示。

  实惠、满足好奇心,“剩菜盲盒”用这两大“法宝”俘获了不少年轻人。可在开出惊喜的同时,也有人因“踩雷”受到惊吓,从而彻底告别了“剩菜盲盒”。80后宝妈安女士回忆起半年前的“踩雷”经历,仍然心有余悸。

  “开出了一个布丁蛋糕和巧克力蛋糕,拿给两个闺女吃,结果孩子们吃了一口就都吐出来了,说不好吃,我这才发现蛋糕已经馊了。”安女士说,这次经历让她不舒服了好几天,决心再也不贪图这种便宜,“几块蛋糕算下来没多少钱,可孩子们要真吃出个病来我得多自责。”

  “剩菜盲盒”里的蛋糕为什么会变质呢?记者调查发现,“剩菜盲盒”通常分为预包装和现制现售两类。其中,预包装的会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现制现售的大多不会标注。“现制现售的一般都会写推荐赏味期、购买后两小时内这样的提示,但是产品名称、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一般是没有的。”一家面包店负责人告诉记者。

  “本来就不知道盲盒里会有什么,商家还不提供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我们怎么能知道到手的食品是安全的呢?”采访中,不少像安女士一样的消费者表示,虽然愿意相信食品是新鲜的,但是也希望能获得更明确的生产信息。

  除了担心食品的新鲜程度,很多年轻人在购买“剩菜盲盒”的过程中,还遭遇过不划算、不好吃等多个问题,因此产生了不好的食用体验。“开出了一个虎皮蛋糕和麻薯,结果麻薯第二天就到期了,等于我几乎原价买了一个虎皮蛋糕。”消费者周先生无奈地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剩菜盲盒”多为不退不换,消费者一旦“踩雷”,基本上只能自认倒霉。有些年轻人在生气之余,索性将不爱吃的盲盒食物直接倒进垃圾箱,与“剩菜盲盒”提倡的节约、珍惜粮食的主张背道而驰。

  “其实这就是打折促销,和买一赠一没什么区别。但是信息不对称,让我感到不放心,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约束,保障消费者权益。”安女士建议。

  采访中,记者发现,“剩菜盲盒”与当下倡导节约、环保的消费趋势不谋而合,对于制止食物浪费、培养节约习惯有正面意义,同时还能为企业降本增效。然而,不可观察、不可选择以及平台对商家并不具备直接约束力等缺点,也让“剩菜盲盒”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此,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为规范盲盒经营行为,引导盲盒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提供了指引。其中规定:“食品、化妆品,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

  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崔淼提醒消费者,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规定: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除此之外,还可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1000元的,为1000元。“消费者一旦食用盲盒食品导致健康受损,可以向食品销售方也就是盲盒的经营者索赔。”崔淼说。

  她表示,出现侵害消费者权益争议时,建议消费者及时与经营者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所在地消费者协会给予协助,帮忙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建议消费者及时向经营者的主管单位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如果以上方式都无法解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崔淼认为,盲盒经济最明显的缺陷在于没有足够地尊重个体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短时间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与社会追求的正向价值相违背。

  因此,她建议,盲盒企业和平台应当从更宽广的视角出发,承担对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的责任,不断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促使这一业态不断迭代优化,让“双赢”模式良性运转、长久运转。本报记者 张骜